首页 >> 动态

左传夜话·机会成本,春秋百姓“好扎堆、不溃散”的原因

2023-03-09 09:54:42来源:小老鼠影迷

春秋时期,晋、齐、楚、秦,不断在中原争霸,导致中原诸侯连年征战。更有甚者,卫国十年十一战,郑国朝晋而暮楚。那么,他们的百姓为什么不离开或者不溃散呢?


(资料图)

答案是:晋楚等大国和郑吴等小国的百姓不离开、不溃散,原因都是机会成本太高(人们做出一种选择而放弃其他选择的最高代价)。

下面,结合春秋时期称霸顺序和现代各省粮食自给率,先给大家看一下数据。

郑国(河南,自给率大约164%)、齐国(山东,自给率大约135%)、晋国(山西,自给率大约101%)、秦国(陕西,自给率大约80%)、楚国(安徽、湖北,自给率大约167%、119%)、吴国(江苏,自给率大约110%)

可见,国力即为粮食,粮食即为人口,人口即为实力。对于古代人来说,有粮才能活,离开这些地方后生存几率都很小。那么,为了不让国民溃散,中原诸侯又付出了那些“成本”呢?

贿赂

鲁宣公十四年冬,孟献子对宣公说:“小国要想免于大国的征讨,就要派人去聘问,并进献财物。在这些美好的礼物外再加额外的财礼,以此来谋求不免的罪过。如果等到大国来责罚了再进献财物,那就来不及了。”

多次战争,让中原诸侯明白了一个道理,“破新是无利可图的”。所以,他们用贿赂(财务成本)代替了战争。

家业

鲁宣公十二年,楚庄王攻克郑国都城。郑襄公脱去上衣袒露肩背,牵着羊以迎接楚王进城,说:“把我俘虏到江南,充实楚国海滨无人之地,我也将唯命是从;如果灭亡郑,将其赐给诸侯国,让郑国人做他们的臣妾,我也依然唯命是从。如果不灭掉这个地方,让它改而事奉君王,等同于楚国的诸县,那可真是君王的恩德、我的愿望。”

国破家亡,让中原诸侯明白了一个道理,“故舍难离是个坑”。所以,他们用认命(沉没成本)代替了战争。

拼命

鲁文公十七年,晋灵公不肯会见郑穆公,认为他亲附于楚国。郑国子家写信给赵宣子赵盾,信中说:“寡君即位三年,就召请蔡侯约他一同事奉贵国国君。九月,蔡侯来到敝国,并且前往贵国。十一月,灭掉侯宣多后,就紧随蔡侯之后向贵国方面朝觐。十二年六月,公子归生辅佐敝国国君的太子夷,为陈侯朝晋一事向楚国请求。十四年七月,敝国国君又朝见贵国君,以促成陈侯朝晋一事。十五年五月,陈侯自敝国前往朝见贵国君。去年正月,烛之武为太子夷朝晋一事而前往贵国。八月,敝国国君又前去朝见。敝国国君在位期间,一次朝见贵国先君襄公,两次朝见现今贵国君。贵国的命令没有准则,我们也知道就要亡国了。我们将出动敝国的所有军队,在偹地等待,就等贵国的办事人员下命令。”

没有选择,让中原诸侯明白了一个道理,“豺狼是喂不饱的”。所以,他们用拼命(递增成本)代替了战争。

重生

鲁文公三年春,庄叔叔孙得臣会合诸侯的军队攻打沈国,沈国百姓溃逃。鲁成公三年秋,晋国的郤克、卫国的孙良夫进攻啬咎如,啬咎如溃败。鲁成公九年冬,楚国子重从陈国出发攻打莒国,大众溃散。

逃、败、散之溃,让中原诸侯明白了一个道理,“天道有轮回”。所以,他们用融入(社会成本)代替了战争。

后记

从地方来说。在生产落后、战争频繁、礼崩乐新的情况下,春秋诸侯要做到国人不溃散,惟有变强一途。而变强,则又只有兼并一途。所以,大国似晋、楚,小国似鲁、郑,皆以“溃它国”(增加利润)为策。

从个人来说,要想个人不“溃”、家庭不“溃”,就要走“自然现实主义”的道路。要么“消财免灾”,要么“人挪活”,要么“背水一战”,要么“摔倒站起”。所以,大小诸侯又都以“加筹码”(制造成本)为策。

溃与不溃,聚与不聚,核心就在于成本二字。

关键词:

相关新闻